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思想最好的學生是誰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思想最好的學生是誰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朝花夕拾》中魯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談談你的理解?
《朝花夕拾》是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它記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不僅飽含著對親友師長的懷念,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兒童教育觀念,在反復的閱讀中,我越發(fā)深信這一點。
教育要呵護孩子的天性,并順應天性引導孩子學習。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天堂,他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在被送到三味書屋后,他對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那種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怪哉”蟲十分好奇,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可當他去問先生時,卻被知識淵博的先生很不高興地用一句:“不知道”打發(fā)了,先生不僅“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讓少年的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所有的孩子都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心,這也是孩子求知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好奇心,引導他不停地去探索更新的世界,去獲取更多的知識。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關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幾個尤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這個思想無為是非常先進的,同時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認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來是善的,他主張人要清心寡欲,不要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這本作品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的思想
同時,他還表達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主張舍生取義~
一、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zhì)特性。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后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fā)展的基礎與條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實就是先天“四端”的展開。孟子不僅提出了“四端”說,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觀念以推廣“四端”說。所謂“良知”,即不經(jīng)過考慮而生來就具有的知識。有時孟子統(tǒng)稱為“善心”。他認為善心不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個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動力來自于內(nèi)部。但不否認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將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擴而充之,使其成為善德,另一方面擔負著把喪失的良心尋找回來的任務。
二、理想人格“內(nèi)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jié)。
三、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仁、義、禮、智四德作為道德內(nèi)容。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是內(nèi)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與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是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nèi)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價值和意義不同,其中有大小貴賤之分。(2)尚志養(yǎng)氣。立大志,舍生取義。它是一種以正義培養(yǎng)起來的,是至大至剛之氣,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3)反求諸己,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最重自覺,講究內(nèi)省,主張判別行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強調(diào)對社會規(guī)范再判斷,與孔子(4)磨練意志注重道德修養(yǎng)方法和意志的鍛煉。
感謝邀請。?首先,孟子是個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熱愛教育的大師。他說人生有三種最大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說明孟子是個熱愛教育崗位的老師。
孟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他說,君子尚志立志,要做個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學生專心致志,做學問不能三心二意,必須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說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沒有堅持的緣故。
第三,孟子要老師教給學生以規(guī)律,嚴格學生的行為,這叫做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四,孟子要學生積極發(fā)揮主體能動性,老師只能教給學生以原則,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這個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討厭好為人師的人,要求老師1必須做學習的榜樣,否則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機回答,不到之處,敬請指教。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論”為發(fā)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內(nèi)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觀點都是以“心性論”為基礎。孟子之“心”可視之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復其本性。這可稱之為“正是”。孟子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正是”的過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發(fā)揚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為人師,熱愛教育事業(yè),基于教學實踐經(jīng)驗,形成教育思想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
孟子認為人性先天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為仁義禮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來就有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這個意義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進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兩個發(fā)展方向,發(fā)現(xiàn)、保持、擴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發(fā)展 ,就會成為君子;意識不到仁義禮智植根于自己內(nèi)心,不注意發(fā)掘培養(yǎng)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脹,就會成為小人。
孟子認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者的積極主動之外,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啟人心智。他認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種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識不到而無法注意培養(yǎng)它,通過教育,可以幫助人去思求、擴充 、發(fā)展這種善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盡心上》。由于客觀環(huán)境作用于人性變遷,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zhì),長期處于不良環(huán)境習染中的人,必然會喪失善良本心,孟子強調(diào)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尋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明人倫”。他強調(diào)不論什么時代,興學校、辦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倫”。
2、孟子強調(diào)道德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學生立志持志。他認為作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謂“尚志”?他進而釋之,“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無 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教導學生要志于仁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強調(diào)意志鍛煉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難和困苦其實正是對個人意志的最好鍛煉。他肯定逆境對道德修養(yǎng)、聰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痰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上》。
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戰(zhàn)斗的唯物論者,思想家。
王充的的哲學思想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天地自然無為。
王充認為天和地都是無意志的自然的物質(zhì)實體,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無為的結(jié)果。
2、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認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產(chǎn)物物,"人,物也;物,亦物也",這樣就割斷了天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他發(fā)揚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
3、神滅無鬼。
王充認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氣血脈,而"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認為人死猶如火滅,火滅為何還能有光?他對于人的精神現(xiàn)象給予了唯物的解釋,從而否定鬼的存在。
4、今勝于古
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jù)說古人總是勝于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他認為漢比過去進步,漢在"百代之上",因為漢在"百代"之后。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鮮明的批判精神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風格具有強烈的學術民主精神。他敢于破除傳統(tǒng),批判權(quán)威,給人以耳目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一)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極問”
王充認為:“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圣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問難”。這是一種盲目迷信的惡習,為了“證定是非”,他主張“問難”。他說:“茍有不曉解之問,迢(追)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道于理?”他大膽寫了《問孔》、《刺孟》等文章,并具體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極問”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與混亂。所有這些,不僅對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當時儒家神學的虛妄有重大作用,而且他從正面提出“極問”“問難”,反對“信師是古”等積極主張,是對師生關系、古今關系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反對“記誦章句”,主張“貴通”
王充對當時教育上但拘一經(jīng),或只記誦章句、訓校文義的風氣,作了深刻批判。他認為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的人“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他還批評當時的文吏教育“無篇章之誦,不聞仁義之語;長大成吏,舞文巧法,河私為己,勉赴權(quán)利”,認為這種急功為己的道路是錯誤的。同時王充也指出儒生“不覽古今”的通病,認為“不覽古今,論事不實”,他極力主張要“博覽”,認為“人不博覽”,就不能“聞古今”、“見事類”、“知然否”,這就猶如目盲、耳聾、鼻塞一樣,不成為人了。他還主張人的知識應該“無所不包”,縱要了解“古今行事”,橫要通曉“百家之言”。同時對于所學知識,要能應用,正面提出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要“貴通”,“貴及能用之也”。王充的這種主張,在“師法”、“家法”之嚴的東漢時代,無疑具有很大的積極、進步意義的?! ?/p>
王充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打破常規(guī),標新立異,其中的精華都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著作《論衡》當中。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培養(yǎng)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學術人才即文人、鴻儒為主要目標,具有鮮明的批判精神為特征,形成強烈的學術民主思想。解放舊的思想觀念,破除傳統(tǒng)守舊的教育權(quán)威,在當時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文人:知識淵博,融會貫通。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政治上提出批評指正。為日后成為優(yōu)秀的行政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鴻儒: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思維能力,不受前人的思想所約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新的知識。其明顯的特征是“精思若文,連結(jié)篇章”“興論立說”,這是不可多得的學術人才,是文化學者中的最高級別。
王充認為儒家學術有益于政治,諸子百家的學術同樣要學以致用。善于學習的人,“其于道術,無所不絕”。知識越廣博,思考得越深入,他的觀察能力更加敏銳,從政的能力也就越強。讀書是從書本上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從現(xiàn)實的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得到更多的知識,實踐出真知。
學知與聞見:圣人的“獨見之明,獨聽之聰”,都是在實踐經(jīng)驗中所得。圣人的預見能力并不是“不學自知,不問自曉”,而是在實踐中的積累比常人更為豐富,有著更為準確的經(jīng)驗和知識。
思考與求是:王充強調(diào)“以心原物”,是通過經(jīng)驗和知識作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第一因素。通過聞見與學問,推知事物的依據(jù),再進行充分的理性思考,作出正確的決定。
問難與距師:要求得真才實學,必須打破唯師是從,唯書是理。“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不崇拜古代圣賢的思想權(quán)威,對于孔孟的言行如有自相矛盾,也敢于提出質(zhì)疑和否定。
王充提倡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相互激發(fā)學習的思維,通過激烈的辯論,以啟發(fā)雙方思維的積極性。這樣對原有知識產(chǎn)生新的理解,從而推陳出新。
王充強調(diào)環(huán)境與教育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反對“生而知之”,強調(diào)“學而知之”。反對死記硬背的教條主義,重視活學活用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反對“信師是古”,提倡“問難探索”的學風。對后來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論衡》是中國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無神論著作,以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追求真理,明白是非。因直指官方神學化的儒學,公開抨擊“天人感應”,“君權(quán)神授”,“神靈怪異”,而被列為禁書,不得留傳,直到東漢滅亡,才重見天日。此時的王充已過百余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思想最好的學生是誰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思想最好的學生是誰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eipo1688.cn/post/4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