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老子教育思想的實踐性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老子教育思想的實踐性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1. 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學派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最為重要和影響深遠的。
3. 儒家思想強調“仁愛”、“禮法”、“中庸”、“誠信”等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身心和諧的人才,強調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4. 與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強調自然和諧、自我修養(yǎng),主張隱居修身,墨家思想則強調以兼愛為核心的公平正義,提倡平等教育和普及教育。
5. 總體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對于我們理解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代教育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構、教育家等。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所以,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道德經屬于哲學教育范疇嗎?
道德經是一面鏡子,你心里有什么,就會映照出什么,讀出什么。哲學家從中得出哲學心得,教育家從中得出教育道理,兵法家悟出兵法之道,治國者從道德經里有治國的收獲,所以道德經包羅萬象,就看每個讀者的心住在什么地方,他自會映照出什么地方的道理!
但總歸有一個終極道理,所以什么時候你把道德經的文字讀沒了,入了無為清靜,放不一切文字思考與知識見聞覺知的念想,那么你就是道德經,是得其悟道和老子處于同一水平上的人,于是你也能映照宇宙萬物如宇宙萬物,但又不是宇宙萬物卻又如同宇宙萬物的根,所以稱如如也無處不在!
道德經屬于思想認識領域 ,道德意識范疇。而哲學則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是關于人類社會和自然普遍存在聯(lián)系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說和科學,屬于思想意識領域的認識范疇,和道德領域,因此,道德經與哲學是相輔相成的,同屬于道德思想教育和哲學范疇。
*論良知與實際。
別人研究的都是道之用。比如世界萬物。唯獨老子研究的卻是道。
毫無疑問,希臘古代的三大賢,都是得道之人。但它們并不懂道。
故良知了不得。實際了不的。實踐了不得。
(此三者之間的實際相互作用也很了不的)。
良知隨緣成為各類認識。道隨緣成為萬物。而認識能把實際中的萬物全部模擬出來。甚至比實際萬物體現(xiàn)的還多。(現(xiàn)在研究思維具有十一維空間)。所以良知與道非常相似。與實際成為道的兩端。因此也可以說,良知(就是心)就是道。
魚不可脫于淵(就是實際)。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就是良知)。
(造出來的東西(比如產品),最有說服力)。
故道德經不屬于哲學教育范疇。
它是讓人搞實修的東西。是提升人類心靈境界的東西。是讓人覺悟自身本體的東西。它揭露出了世界的本體。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道德經》是最深奧的哲學,把“人”從形相中剖析出來,認知到了“人的存在真相。闡述了“我是誰?從那里來又歸于何處。從中為人類尋找到了最好的生存生活的方式和方法,為人們的行為準則的公平、正義性提供了道德基礎,為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為建立普世的道德體系和普世法規(guī)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引導人類向和諧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道德經不僅僅是古代哲學,同時也是古代科學,古代人的哲學與科學是和一的,也就是樸素唯物論中樸素的部分。就像科學可以形成一種世界觀一樣,道德經也可以形成自己獨到世界觀。面對變化的世界有兩種選擇,以變?yōu)椴蛔儯蛔兺饣蛘咄蒲葑兓?,雖變了卻能適應變化,勉強可以說沒變。道德經可以算那一種呢?道德經和易經何以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分道揚鑣。
為什么德國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
因為孔子的學說是道德倫理學,屬于社會學。而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哲學是智慧學,是思維以一切存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所以從這個角度,社會學只能算第二哲學,它并不研究客觀世界。道家學說倒是完整的哲學體系。
黒格爾就辯證法厲害,邏輯性嚴密,一定是善于鉆辯論對手思想中的空子,令對手思想混亂,語塞而勝??鬃拥乃枷雲s給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帶來了統(tǒng)一,穩(wěn)定,繁榮;其儒家學說,理順,大統(tǒng)一了天下人的思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畢其功于一役!黑格爾的惑眾法可學習,但是,僅可誨人而已;孔子思想卻是經普天下實踐驗證的哲理!
德國已經高科技發(fā)展到巔峰!無論是工業(yè)還是農業(yè)機械發(fā)展到巔峰。而在我們中華某些人還在談倫理道德,抱著老祖宗的大腿不放!德國黑格爾就是哲學家,德國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德國黑格爾說孔子不是哲學家。因為,愛因斯坦,牛頓研究了相對論而產生了科技。而孔子研究的是禮儀道德,研究了社會學的普通常識沒有發(fā)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說。如果學習地理還要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礦山地理再深入研究就能涉及到數理化。如果我們說學習了哲學一般理解為懂得哲學。實際我學習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常識,而不是哲學的全部內涵。如果學習地理有海洋般深度知識。那么哲學比海洋還要深,哲學是其它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為各門科學的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各門科學以哲學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個組成部分三個來源是一德國的古典哲學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三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我們平常說學習了哲學實際上皮毛而已??鬃痈鼪]有研究科學。所以,黑格爾說孔子的學說根本沒有哲學。
此觀點站在西方價值觀的抽象思維邏輯與思想論證的體系來說哲學,實際上忽略了東西方語境下的哲學之別,此論點是以西方思維方式為主,已經犯了以偏概全或者先入為主的哲學大忌。
反駁常識道德的認識:哲學領域把復雜的道理簡單化是個龐雜的系統(tǒng)功臣,道德觀念通俗易懂,才能家喻戶曉,哲學位置不是擺在神壇高高在上的,而是在各個行為方面形成約束力,也是哲學倫理的初衷
反駁《論語》的批判:論語里面有許許多多的教育理論,在中國教育學研究領域有很高的地位,論語涉及到君臣關系只是組成部分而已,論語是集中了教育、政治、社會、禮儀等諸多方面
反駁專制政治聯(lián)系:孔儒是實行仁政的代言人,這種評價在中國家喻戶曉,實際上黑格爾沒有來中國了解實情,來源于對中國的小道消息,中國真正開始專制政治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朝代,先秦時期的中國是以王道或者霸道為主的歷史進程,許多諸侯國與中央王朝都要互相交換太子作政治人質,那時候的中國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秦朝過后的中國是帝國社會的中央集權或者專政系列的歷史走向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問兩個問題,中國有披薩餅嗎?中國有面包嗎?你必須是斬釘截鐵的回答沒有,才能進入這個問題的討論,凡是說有啊,我們的餡餅就是披薩餅啊,我們的饅頭就是面包啊,那么你就不用參與討論這個問題了。
因為中國式披薩餅(餡餅)它不是披薩餅,中國式面包(饅頭)也不是面包。
如果您是前者,那就好辦了,我們可以對話,孔子不是哲學家!因為孔子賣的是餡餅不是披薩餅。
哲學概念是有明確的外緣定義的,孔子是研究人性和社會的,不是研究哲學的,不能把孔子思想套上中國哲學來當成是哲學。
思想不等于哲學,思想每個人都有,但是哲學思維幾乎無人會有。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尊師的核心思想就兩句話
利而無害
為而不爭
要想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對別人不能帶來任何傷害為前提,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利而無害,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能與別人的利益相爭,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為而不爭。
這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經》,八十一篇的哲學論述,談的都是認識論和方法論,都與道德修養(yǎng)有關。從老子的著說中提煉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者見仁的。但簡而言之,老子的核心思想大體有以下五個方面,那就是謙下、不爭、虛靜、慈善和知足。
謙下
老子告訴人們,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勞。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強大而爭強好斗。達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都出于不得已,達到目的也不逞強。就是要做到不自以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驕矜,這是避免禍患、消除紛爭的有效方法。與此相反,“自是”“自伐”“自矜”都會招來禍患。要避免禍患就要“勿矜”“勿伐”“勿驕”“勿強”??鬃酉蚶献诱埥?,老子也告誡孔子“勿驕”。
不爭
老子告訴人們,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說他有三件寶: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節(jié)儉,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善于帶兵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老子的不爭思想就是為而不爭,有所為而不爭逐名利。他特別崇尚水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strong>最高的德行莫過于水,它善于滋潤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最后停留在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他告誡人們要向水學習,多做善事好事,而不圖名利回報。
虛靜
老子告訴人們,古時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他小心謹慎,好像冬天踩著冰過河;他戒備警覺,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謹慎,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渾濁的河水。誰能使渾濁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停滯靈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深知什么是雄強,卻能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深知什么是榮耀,卻能夠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崇高的道理就好像深邃的峽谷。老子告誡人們,待人處事要虛懷若谷,能寬容于物、寬待于人,能包容萬物、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善
老子告訴人們,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于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向善。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并不依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圣人那樣寬容,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自然規(guī)律是沒有親疏偏愛的,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留下殘余的怨恨,這不能算是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大生于小,多生于少,應防微杜漸、以德報怨,把怨恨解決在萌芽中。待人處事要與人為善,而且要善待不善之人,做到不與人結怨。自己的善心被別人誤解,而受到委屈時,也要忍辱負重,像虛曠的山谷一樣,默默地包容一切。要做個有德的人,把個人的得失、榮辱、恩怨置于度外。即使別人做了有損于我的事,我也不計較、不報復,而且還要以德相報,化解怨恨,而不是把怨恨越結越深。
知足
老子告訴人們,最大的罪過就是貪欲,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就是只想得到。執(zhí)政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也守藏不??;富貴而且又很驕橫,那就自己種下禍根。最充盈的東西,它的空間是最大的,就像空虛的一樣,其用是沒有窮盡的。人要知足,知足者富,知足者樂,“知足之足長足”,知道滿足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精神上的富足遠遠勝于物質名位上的富足。一切禍害都來自于欲望貪心不足。在對待名利的問題上,要不醉心,不趨之若鶩、爭先恐后,要適可而止。貪圖利祿,得寸進尺,恃才傲物,富貴而驕,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要心胸廣大,虛懷若谷,不要滿,不要驕,不戀位,永遠保持沖虛不盈,知足為樂。
老子關于修身之道的論述,特別是他的核心思想遠不止以上提到的這些,我們今天讀《道德經》,學習老子的思想,就是要善于從儒、釋、道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攝取營養(yǎng),從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寶庫中博采眾長,豐富自己修身齊家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老子教育思想的實踐性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老子教育思想的實踐性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