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特殊教育學校孩子的成長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特殊教育學校孩子的成長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用“愛”和“自由”的觀點教育孩子,可以使孩子優(yōu)秀的成長嗎?
張瑞雪老師創(chuàng)辦了大陸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之后又創(chuàng)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
她在自己的育兒書籍《愛和自由》里,提倡“愛和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我看后受益匪淺,愛和自由,真的能讓孩子更加的優(yōu)秀成長。說說我的三點閱讀心得:
1.真正的愛孩子才能滋養(yǎng)孩子。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思考: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p>
看到這個題目,很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在懷孕期間讀育兒書,接觸到了蒙氏教育,那個時候讀的是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還有她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長》。
而在孩子四歲的時候,我們也將他從公立幼兒園轉到了孫瑞雪的幼兒園,當然,這里沒有任何宣傳的成分,我在客觀地陳述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其實蒙氏教育在強調“愛和自由”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理念“規(guī)則和平等”。關于“愛和自由”,有些時候真的是被曲解了,認為完全的放任孩子去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不要干涉,而愛也成了溺愛。
我所理解的愛是真正無條件地去接納孩子原來的樣子,即使他不如你期望中那般乖巧懂事,聰明伶俐;自由則是在理解了孩子更多的生長規(guī)律前提下,盡量地為他提供一個沒有太多限制的環(huán)境,保證他們去有足夠的空間發(fā)展自我。
再說說“規(guī)則和平等”,我認為這兩點是兒子轉到孫園之后,讓我體會最深的兩點,真正接受了蒙氏教育的孩子一定是有規(guī)則感的,并非想象中的完全自由。
舉個例子,關于“歸位”和“不能打擾”,以及“粗野行為”,孩子們在幼兒園里使用完的教具,都需要自己收起來歸位,開始做不到的時候,老師會演示給他們,并告知這個叫“歸位”,下次做不到再提醒,演示,告知名稱,一遍一遍地將行為和行為的名稱配對,從而建立“歸位”的規(guī)則。
當別的孩子在工作(操作教具均稱為工作,而非玩兒)或者在睡眠室午休等,都不可以打擾到別人。
打人或者說不禮貌的話都是粗野的行為和語言,也是被禁止的。
我們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家庭的規(guī)則,有了界限后,孩子反倒會更好協(xié)商了,因為他知道哪里是邊界,不能跨越。這是規(guī)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最后關于“平等”,我們有太多的人很難做到“平等”,包括之前的我們。但是現(xiàn)在,規(guī)則是大家一起執(zhí)行的,我們做了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也需要誠懇地向孩子道歉。這樣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不會畏懼權威,他們尊重的是規(guī)則,內心力量更強大。
愛和自由是相對的,我覺得要在有一個大原則在里邊,比如:孩子的教養(yǎng)方面是需要有限制的,不能出現(xiàn)不尊重他人或傷害他人的情況,當然也不能傷害自己。比如:孩子習以為常地認為要什么爺爺奶奶就要給,無理取鬧,這個時候就要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出現(xiàn)過激行為就要說不可以來制止。
但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穿衣服、吃飯、學習、興趣選擇,這些家長是要適當給予自由的。比如很多家長會嫌孩子動作慢,而自己為孩子穿衣服,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自己動手的能力。家長為孩子整理學習用品、催著孩子學習,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內部動機,覺得是為父母而學,不是為自己而學。
有些家長會把自己的興趣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明明不喜歡,還花錢逼著孩子學,結果孩子學不好,還要挨罵。
所以,我認為除了教養(yǎng)、品德方面要適度限制,孩子品格習慣沒有大問題,其他方面就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
推薦給你一本書《正面管教》,這這本書就是告訴父母,如何在愛和規(guī)則時間架起橋梁。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特殊教育學校孩子的成長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特殊教育學校孩子的成長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