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西方音樂教育的名人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西方音樂教育的名人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西方音樂思維有哪些?
西方音樂思維有是偏向抽象,且重視愛情的描述,聲樂與器樂都進入到了繁榮期。
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更加強調(diào)情感的抒發(fā),在和聲結(jié)構上也用色彩性和弦取代功能性和弦,弱化音樂邏輯,突破均衡方整的樂句結(jié)構,采用了更加舒展自由的結(jié)構,增強了抒情性。
因此出現(xiàn)了有明確語義詞匯和主題的標題音樂,與文學緊密結(jié)合,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交響詩作品。
更加注重民族性表達
簡述古希臘音樂理論成就?
希臘的核心思想是理性理論,理論的核心是數(shù)字,用數(shù)學工具,思考音樂在物質(zhì)層面上的各種性質(zhì),一步步發(fā)展成為一門科學,有音符,系統(tǒng),節(jié)奏等等的維度,讓音樂有了理論上的操作方式,沒有理論也就沒有實踐可言了。
另外關于音樂的情感理論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首次將它們系統(tǒng)化,這部分理論一直活躍在西方音樂史,也是音樂倫理理論的基礎
17世紀德國音樂風格代表人物?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國圖林根州的埃森納赫,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
1700年,赴呂內(nèi)堡,進入米歇爾學校唱詩班學習。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任職。1708年,到魏瑪任宮廷教堂管風琴師;在職的9年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曲與康塔塔,并鉆研法國古鋼琴音樂與意大利弦樂作品。
1717年,轉(zhuǎn)而受聘于科騰,在列奧波德親王府邸擔任宮廷樂長和鍵盤演奏家;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世俗器樂作品,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各類奏鳴曲、組曲、創(chuàng)意曲、《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萊比錫,在該城工作的27年時間里,任圣托馬斯教堂合唱指揮和音樂總監(jiān)等職;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樂作品,包括《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diào)彌撒曲》,以及康塔塔、經(jīng)文歌、圣母頌歌等。1749年,視力減退,后雙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萊比錫逝世,享年65歲。
巴赫的音樂作品體裁豐富,其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器樂作品則涵蓋獨奏曲、協(xié)奏曲、管弦樂合奏曲、重奏曲在內(nèi)的各類體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故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為什么貝多芬被會被一些人稱作是“西方音樂史上,集古典主義之大成又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人?
西方音樂史古典樂派三個代表人物按年代先后分別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個人中貝多芬無疑是成就最大者,自然被稱為古典樂派集大成者,而同時期還有與貝多芬有師兄弟之宜的舒伯特和李斯特,這兩位可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巨匠,這就說明貝多芬時期與浪漫主義音樂屬同期。
貝多芬之前的音樂一般是無標題的,所謂浪漫主義音樂既標題音樂,也就是樂曲情感表達乃標題所指,貝多芬的后期音樂標題所指顯而易見,只是浪漫情懷與標題比較大,比如:《英雄》、《命運》等,也有一些浪漫主義小品,比如:《致愛麗絲》,貝多芬被稱為樂圣,成就和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說他開了浪漫主義音樂先河是有道理的。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是西方音樂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被尊稱為“樂圣”。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共創(chuàng)作了九部交響曲。每一部都堪稱經(jīng)典。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九(合唱)》。 他也在鋼琴奏鳴曲方面有巨大的成就,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家的新約全書”。 他的創(chuàng)作里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均衡完美,結(jié)構嚴謹并達到成熟,是18世紀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同時他音樂中強烈的個人情緒和英雄主義,啟發(fā)了19世紀浪漫主義作曲家,是浪漫主義的開拓者。
之所以說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又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因為貝多芬的早期和中期音樂創(chuàng)作使古典主義風格從海頓、莫扎特到貝多芬達到鞏固和成熟,晚期的作品中抒情主義加強使作品預示了浪漫主義。
他的創(chuàng)作集古典之大成,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先鋒主要體現(xiàn)在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等音樂題材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及音樂思想和音樂語言四個方面。
(一)交響曲
貝多芬將高度濃縮的動機進行擴展,保持全曲的統(tǒng)一;擴充展開部使作品具有戲劇化沖突的重心;從第三交響曲開始將諧謔曲代替了小步舞曲;在第九合唱曲里加入人聲,擴大作品表現(xiàn)力。他把交響音樂發(fā)展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將慢樂章發(fā)展成為具有史詩般磅礴氣勢的篇章,將終曲擴展成壯烈的高潮使音樂在凱旋中結(jié)束。這樣的改變,使交響曲成為人類文化寶庫的精髓。
(二)鋼琴奏鳴曲及其他音樂體裁
貝多芬在奏鳴曲式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用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結(jié)構和調(diào)性處理,使之被譽為鋼琴家的“舊約全書”成為劃時代的藍本。他用僅有的一部歌劇《費德里奧》撼動了歌劇藝術舞臺,其余輝直射瓦格納。他在行將就木時,選擇利刃般的筆墨寫下最后五首弦四,猶如哲人在深淵的邊緣,為世人獻上一曲謳歌人類靈魂的贊歌。
(三)音樂語言
貝多芬的音樂語言嚴謹,配器強調(diào)木管銅管的作用,造就音樂強烈的感染力和鴻篇的氣魄。他的旋律繼承了海頓的動機展開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簡潔、粗獷、質(zhì)樸和熱情的特征。
(四)音樂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西方音樂教育的名人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西方音樂教育的名人思想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eipo1688.cn/post/5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