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法國幼兒教育的來歷是什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guān)介紹法國幼兒教育的來歷是什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法國勤工儉學由來?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法儉學、旅法華工教育以及旅法華人的勤工儉學活動,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五四運動的推動下,這一運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空前規(guī)模和熱潮。先后有近2000 名有志青年,集中到被稱為民主自由之鄉(xiāng)的法國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留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運動以“勤于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 為宗旨,開辟了有異于公費和自籌費用的第三種留學形式,使眾多貨寒子弟出國游學的希望成為可能,難能可貴的是,勤工儉學運動的參與者在法國歷盡艱辛,孜孜追求西學奧秘,苦苦尋覓救國良方,他們的精神支柱始終都是改良社會和救亡圖存。特別是一大批早期信仰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有志之士,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歷史舞臺上躋身時代風潮,投身于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尋求革命真理的偉大實踐。
為推動中國學生赴法留學,1912年初,由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等在北京率先發(fā)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不久后,在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支持下,由吳玉章負責籌辦和主持,在北京設立了留法預備學校,當時大約共有140名學生參加了這次留法項目。
1914年初,蔡元培、李石曾和吳玉章秉承“ 勤于工作,儉以求學的思想” 把留法儉學會的活動帶到了法國。
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留法學生儉學會”,幫助更多中國人走出國門學習西學,報效國家。1916年6月,中法兩國文化教育界人士還成立了華法教育會(SEFC) ,進一步的推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從1919年至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達到的高潮,在這期間大約有1600多名勤工儉學學生赴法留學。這其中就包括后來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領(lǐng)導人物的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王若飛、李富春、聶榮臻等一批優(yōu)秀學生。
1920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和李石曾先生在的組織下,在發(fā)起的留法儉學會與法文預備學校的基礎(chǔ)上,最終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組建中法大學。并在不久后在里昂市長Edouard Herriot 的支持下,于1921年7月8日在法國里昂成立中法大學海外部,稱為里昂中法大學,吳稚暉被委任為里昂中法大學的校長。資金由法方和中方共同籌集。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類機構(gòu),在動蕩的年代,目標是為中國培養(yǎng)了各學科可以報效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
中國青年在五四運動時期,接受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斗爭的影響,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大批赴法國開展勤工儉學的運動。
為“輸世界文明于國內(nèi)”,1912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在北京發(fā)起組織“留法儉學會”。
由于華工教育取得成績,進而提倡國內(nèi)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1916年6月中法兩國人士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歐樂、穆岱等為了“發(fā)展中法兩國之交誼”,促進中國經(jīng)濟文化之發(fā)展,在巴黎發(fā)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
其歷史背景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之前辛亥革命期間,中國大量的愛國青年背井離鄉(xiāng),遠赴法國,為的是尋求救國的方法,接受先進的新思想,尋找一條屬于中國發(fā)展的道理,并接受共產(chǎn)主義的啟蒙。在留法勤工儉學的熱潮中,涌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青年,他們從法國起步,走上了革命道理,不斷領(lǐng)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加快了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速度,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奠定了一定的積極基礎(chǔ)。為黨輸入了一批堅實有力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基礎(chǔ)。留法勤工儉學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之所以選擇到法國去進行勤工儉學,一方面是因為俄國的革命勝利了,愛國青年渴望學習到其中的經(jīng)驗,但是因為北洋政府的打壓,因此只能選擇一個比較折中的地方,就是歐洲。另一方面是因為法國是整個歐洲國家,工錢給的最高的國家,最后選擇了法國為勤工儉學的地點。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法國幼兒教育的來歷是什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法國幼兒教育的來歷是什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guān)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eipo1688.cn/post/5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