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實驗教育學的思想觀點有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實驗教育學的思想觀點有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評價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
實驗教育學的特點在于用自然科學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強調對研究現(xiàn)象加以簡化,將受檢驗的方式、因素、條件與其他無關因素嚴格隔開,并借助實驗儀器、特殊設備以及某些人為方法來觀察實驗對象在教育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特點;強調分組比較和以統(tǒng)計的方法定量地檢驗實驗結果的可靠性,以發(fā)現(xiàn)教育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并據(jù)此揭示教育原理。
制度教育學理論流派?
制度教育學派別:制度教育學派別代表人物烏里等;制度教育學派別基本觀點
①教育學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為優(yōu)先目標;
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實踐中的官僚主義、師生和行政人員疏離的主要原因;
③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完成預想的社會變遷,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
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僅要做顯性的分析,也要對隱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18世紀,教育心理學化運動是誰?
1、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fā)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
2、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fā)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3、繼赫爾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于1868年發(fā)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于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
4、其后,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發(fā)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于它并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并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
5、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皩嶒灲逃龑W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
對比分析實驗教育學與文化教育學的不同?
實驗教育學主要關注實驗研究和實證分析,著重于通過實驗和數(shù)據(jù)來驗證教育理論和假設。它注重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包括實驗設計、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等。實驗教育學強調通過實驗證明教育政策、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相比之下,文化教育學更側重于研究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它探討教育如何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產生影響,以及教育和文化如何相互作用和塑造。文化教育學關注的是教育與社會、歷史、價值觀和身份認同等文化要素的相互關系。它關注的議題包括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教育平等等。
總體而言,實驗教育學注重實證研究方法和教育政策的驗證,以提供實踐指導;而文化教育學則著重于探討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響和作用。
實驗教育學和文化教育學是教育學的兩個重要分支,它們有各自的重點和特點。
實驗教育學主要基于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實驗和觀察來研究教育現(xiàn)象。它強調科學的、量化的方法,以及對教育實踐的直接影響。
文化教育學則更關注教育中的文化和社會因素。它強調對教育實踐的理解應基于對其文化和社會背景的深入洞察。文化教育學通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分析,以揭示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和社會邏輯。
總的來說,實驗教育學更側重于實證研究與對教育實踐的直接影響,而文化教育學則更關注教育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理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實驗教育學的思想觀點有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實驗教育學的思想觀點有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