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北關區(qū)國防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北關區(qū)國防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清朝是如何在中央軍隊瓦解后保持中央政府權威的?
所謂清朝的“中央軍隊”,應是指八旗軍和綠營兵。所謂的“瓦解”,應是指太平天國起事后,以摧枯拉朽之勢收拾了八旗和綠營。
而這個時間段,就是慈禧初掌朝政。
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就靠慈禧的一人之力。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慈禧當作一個負面人物口誅筆伐,卻很少有人會理智去想想:如果慈禧真的一無是處,她如何能夠控制大清政權數(shù)十年之久?
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處,慈禧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寡婦,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慈禧的情商、權謀、領導藝術都有非常值得稱道之處。
大膽用人。曾胡左李張袁這一批漢人重臣,基本上都是慈禧用起來的,并且用的很大膽,曾國藩一度授權節(jié)制長江流域數(shù)省軍務。大領導最重要的就是魄力,慈禧的這種魄力,即使男人也很難做到。
以情感人。慈禧充分發(fā)揮女性優(yōu)勢,大打感情牌,博取同情。當她地位鞏固之后,也一樣很重感情,譬如對李鴻章,甲午戰(zhàn)爭那么大的事,都沒有殺李鴻章,這個也很難得。
權謀馭人。充分利用了滿漢矛盾,漢臣之間的矛盾,防止一家獨大。為了平衡曾國藩,她會刻意扶持左宗棠,沈葆楨等人。
搞權謀的人,都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慈禧,她絕對是你們的好老師。
在太平天國和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不僅時時提防外敵,還要面對中央和地方關系失衡的局面。中央軍隊幾乎消弭殆盡,地方軍勢力尾大不掉,在東南互保出現(xiàn)之后,清政府再也不能選擇性忽略這一問題,也想用改革去調解,只是這些緩解的政策只能解一時之急,清政府的集權之路困難重重。
清朝在前期之所以能夠完成對地方軍隊的掌控,完全是因為對督撫的控制力度是強大的,不僅是因為清皇對地方官員的威嚴比較深,而且清朝的督撫具有流動性,不可能長期在一處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但是頻繁更換督撫,中央對地方軍的掌控力依舊有限,所以軍隊地方化早晚會出問題,晚清的情況并不是偶然造成的。
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見湘軍淮軍都遭受重挫,便以國家危難為借口想要重新編排新軍。老佛爺此舉就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但是地方勢力也沒有什么好說的,畢竟明面上還是為了國家利益。慈禧認為,只要培養(yǎng)自己親兵,就可以從根本上打擊地方勢力的勇營制度,從而減緩清朝地方勢力逐漸上升的不良形式。
20世紀初,慈禧太后宣布要統(tǒng)一全國軍隊的番號和裝備,以此將所有的新軍全部收回來。而在經濟上,慈禧也在竭力收回采礦權、造路權等等。這涉及提防利益的改革對于地方督撫們來說自然是不愿見到的,導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分歧嚴重。
慈禧改革新軍的目的是好的,她甚至還定下了規(guī)定,要求地方軍隊必須保持兵制、武器等等方面的整齊劃一,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之中,這些規(guī)定最終還是成為一紙空談。特別是在軍餉之上,清政府的新軍理想何其豐滿,對新軍的待遇可以說是十分優(yōu)渥,但是軍餉最大來源還是地方自籌,但是地方也是捉襟見肘,豐厚待遇吸引來的新軍最后并沒有得到承諾的軍餉,必然會引起軍心動亂。因為新軍的軍餉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加上清政府操之過急,最終導致了局面失控,新軍為袁世凱最終利用,威脅清帝退位,這大約是慈禧萬萬不會想到。
中央對軍事的改革并不成功,那么對地方督撫是否還擁有掌控力呢?慈禧在均衡各方勢力之時也是煞費苦心,讓漢臣和滿臣、漢臣和漢臣之間相互制衡,抵消對中央的威脅,比如左宗棠和曾國藩這兩人,就被慈禧用來牽制對方,均不可一家坐大。
清朝從入關后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將近300年間,一直維持有一支數(shù)量龐大的常備軍,官方稱其為經制兵,包括八旗和綠營兩大部分,而其中八旗又可以分為滿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八旗和綠營這兩支部隊一直到清末新政(1901-1911)時期才開始陸續(xù)裁撤,絕大部分期間清王朝都是有中央軍的,而且即使在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也是擁有新軍的,所以清朝中央軍瓦解的說法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不過,清朝的經制兵喪失戰(zhàn)斗力倒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情況。事實上,吳三桂發(fā)動叛亂的時候,清王朝的八旗兵就已經不行了,而當時清王朝入關才29年,最后協(xié)助清王朝成功鎮(zhèn)壓三藩之亂的是漢族地主武裝和綠營部隊,到了清中期之后,綠營也不行了,清王朝不得不依靠私人性很強的團練武裝,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清王朝依然能夠維持中央政府的權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清政府的漢化是一個重要原因,清政府入關后,雖然保持了一些滿族特性,但是基本上還是按照中國古代的漢族王朝一樣采取政教相維的統(tǒng)治策略,所以很快,清王朝就取得了漢族地主的信任,因而能夠維持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曾國藩在貢獻南京后,雖然有很多人勸進,但是他也不敢貿然造反,所顧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王朝的正統(tǒng)性和權威性。
再者,雖然清王朝的經制兵的在中后期戰(zhàn)斗力已經嚴重下降,但是漢族武裝之間沒有哪一個有足夠的實力能夠獨自挑戰(zhàn)清王朝。因為漢族武裝之間互相也會扯后腿。因而曾國藩不敢這樣做,左宗棠不敢做,李鴻章更加不敢做,唯一敢做的也只有袁世凱,不過那也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欺負了隆裕太后和溥儀皇帝孤兒寡母。
努力重建中央軍,分而治之,挾洋自重。
在咸豐北逃后,大清就開始訓練八旗,最開始就是勝保。從八旗驍騎營、漢軍炮營、護衛(wèi)營、前鋒營、健銳營等抽調一萬精壯兵丁,編成神機營。到同治時期,這支不低開始演戲洋槍洋炮。到光緒時期,改為威遠六營。甲午戰(zhàn)爭后,擴編到15000多人。參杜家驥《杜家驥講清代制度》
溥儀時期又設禁衛(wèi)軍。
慈禧在戊戌政變后,開始逐漸武衛(wèi)軍,最高時候達到七萬多人。大清從未放棄過組建中央軍的努力。
(武衛(wèi)軍)
中央軍建設馬馬虎虎。要想平衡湘淮,還需要就是提高各地軍隊戰(zhàn)斗力。在各地開始“練軍”“防軍”運動,強化訓練各地綠營。
直隸練軍11000;奉天練軍11400;吉林防軍8998等?!肚迨犯濉肪?32,兵志三。
總計36萬多人。目標是把這些部隊訓練成野戰(zhàn)軍,雖然沒有達到,但制約湘淮是足夠了。
從曾國藩與左宗棠、左宗棠與李鴻章翻臉開始,就意味著湘淮沒法一致,做到互相制約。
提問者的提問是錯誤的,晚清時期沒有漢族軍閥!到不了這個地步!從1901年開始,有類似于軍閥的人物才出現(xiàn)。包括李鴻章這樣的人根本稱不上軍閥。
一個二百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權,無論你承認與否,它已經是“正統(tǒng)”的合法政權,就已經得到百姓特別是精英地認可。這才是清廷一直能保持一定權威的根本。
只要它被相當一部分人能夠作為提取利益的載體,他就會存在。那么,這個政權的主宰者就可以利用“制衡”手段控制那部分支持者。
下面我就對這兩段話進行解釋。
(1)打仗就需要錢,而要錢就需要向政府繳稅。這就是物質吸引。
清廷恰恰就是利用清朝在中國百姓心中還屬于“正統(tǒng)”的心理,借助清政府的權威性來要求百姓繳稅。不利用清政府,用誰呢?用誰你都是造反,你就失去了“正統(tǒng)”地位。而“正統(tǒng)”思想是1895年之前,大部分漢族精英的主體。相反,太平天國運動就沒有這種“正統(tǒng)”地位,所以,他要砸爛一切,以宗教造反形式得到“正統(tǒng)”地位,“拜上帝教”第一代領導集體沒人信,否則就不會有“天父”“天兄”跑下來和“天子”爭權了。
太平天國因為沒有“正統(tǒng)”地位,就需要強力征稅,這就造成太平天國內部的農民起義、民亂反而比清政府少不了多少的問題所在。
(2)利用“正統(tǒng)”思想,才能搞“制衡”,造成綜合力量超不過清廷的態(tài)勢,因此,它就有權威。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北關區(qū)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北關區(qū)國防教育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