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馬關國防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馬關國防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898甲午戰(zhàn)爭打完了沒?
1898甲午戰(zhàn)爭已經打完了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日本稱:日清戰(zhàn)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zhàn)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zhàn)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zhàn)爭爆發(fā)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zhàn)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1898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早就結束了。因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是1894年。而且,腐朽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當中戰(zhàn)敗之后,還被迫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結束的第二年)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8年6月28日~9月28日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或者維新變法)。
1894年中國簽訂了什么條約?
1894年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可概括為割領土、賠巨款、開四埠、設工廠四個方面。
《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苛刻、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不僅使大片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嚴重削弱了中國的國防,便利了日本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
②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經濟危機。為償付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帝國主義國家則通過附有苛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國主義。同時,這筆賠款,也增強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③四個通商口岸的開辟,等于把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和江浙兩省,向日本同時也向其他帝國主義開放,便于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這就直接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同時,這條約規(guī)定也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要求。而資本輸出必然導致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所以說《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
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zhàn)爭”。由于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師失地:先敗于朝鮮,后敗于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美國為擴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機“出面調?!保瑔为毑倏v中日之間的和談,在美國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廣島議和。日本方面認為張、邵兩人官位太低,拒絕談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和美國顧問科士達等隨員100多人,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訂和約。
馬關議和從3月24日正式開始,在談判桌上,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對李鴻章進行訛詐、恐嚇,威逼李鴻章在一份早已擬好的條款上簽字。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條約上畫了押。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朝鮮完全“自主”,實際上即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我國遼東半島、臺灣省、澎湖列島等地(后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賠款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馬關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馬關國防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