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外學前教育思想家小故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中外學前教育思想家小故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第一個說學前教育重要性的人物是?
使學前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在夸美紐斯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影響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的兒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chuàng)設了一所收托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福祿貝爾系統(tǒng)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
他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fā)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他重視游戲的教育價值,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還設計了一套游戲和教學材料。
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戲和兒歌》(1843)、《幼兒園教育學》(1862)。雖然福祿貝爾教育理論中有唯心主義觀點,但他在實踐上和理論上推動了各國幼兒園的建立和學前教育學的研究。
學前教育思想的孕育和萌芽階段。(遠古~19世紀初期)
1.柏拉圖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主張兒童公育,并論述了學前兒童的游戲和故事材料的選擇等問題。亞里士多德和昆體良也論述過兒童教育,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論點,為人類研究兒童、教育兒童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教育家的故事?
朱熹讀書主張“循序漸進”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
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看見滿桌的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huán)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huán)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外學前教育思想家小故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中外學前教育思想家小故事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