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心理學行為主義者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心理學行為主義者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行為主義學派是什么?
行為主義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Watson,1879—1958)于20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一個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它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個時期:早期行為主義時期(1913—1930)和新行為主義時期(1930年以后)。早期行為主義完全排斥對人的心理和意識進行內省研究,主張心理學應該對環(huán)境操縱與人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研究,并把心理現(xiàn)象過度地簡化為刺激—反應模式,即S—R模式。
由于行為主義強調研究的客觀性,使一套行為控制的方法得到發(fā)展,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實證性,并在心理學大部分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但它因無視有機體內部過程而走向了極端,到20世紀30年代后逐漸為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所取代。
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之間增加了一個中介變量O代表反應的內部過程,形成S—O—R模式。
行為主義學派是科學心理學,大約產(chǎn)生于上個世紀初,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心理學流派,這個學派也是美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心理學學派,和認知心理學、人本主心理學并稱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三駕馬車,從而可以看出它在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當中的重要地位,行為心理學產(chǎn)生以后,在心理咨詢和治療以及學校教育方面影響非常的廣泛。第一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是創(chuàng)始人華生,強調心理學研究的是刺激反應的聯(lián)接,也被稱作是古典行為主義。第二代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代表人物有托爾曼、斯金納,被學界稱作是新的行為主義。第三代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強調的就是榜樣的作用和替代性強化,被學界稱為新的新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雖然也有遭到批判的方面,但總的來說,是現(xiàn)代心理學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舉個例子:
比如你做一道題,你做錯了,老師讓你重新做;你再做錯了,老師再讓你重新做,直到你做到對為止!
因為它覺得只要你不斷重復這個行為,你就能記住這個知識點。
這個是我認為的行為主義學派。
拙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詹姆斯的影響下,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點,置于作為意識活動結果的行為上.
華生宣稱,應該象研究其它任何動物一樣去研究人,應該象考察化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學中的現(xiàn)象一樣去考察人類行為.
華生還斷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稱之為意識、感覺、知覺、表象或意志的東西,因此所有這類詞匯必須從描述人類行動的語言中徹底清除出去.
華生強烈主張,心理學只能研究可由別人客觀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而實驗則應該僅限于客觀地觀察刺激——反應的結果.
華生于二十世紀初葉,創(chuàng)立了曾經(jīng)風靡一時并一度獨霸心理學領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行為主義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批評,同時也因其它學派理論的影響,一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如赫爾(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托爾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等人已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又倡導了新行為主義.他們的觀點是,在考察行為的同時也兼顧心理活動,目前這種觀點業(yè)已成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一個主導思想.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chuàng)立了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認為,構造主義研究人的意識,但是意識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研究意識很難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學問。
因此,行為主義主張要拋開意識,直接去研究行為。
所謂的行為就是人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組合,這些反應不外就是肌肉收縮與腺體的分泌。
例如,思維不過是肌肉的變化,情緒不過是內臟和腺體活動的變化。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guī)律性關系。
然后就可以通過刺激推反應,或者通過反應推刺激。確定反應與刺激的關系就可以預測行為。并且可以通過控制環(huán)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
心理學的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y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tài)心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療,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強調人幼年的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
2、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 、斯金納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tài)的行為都是經(jīng)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顯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
3、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羅杰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歸屬與愛的需要(分為友情、愛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認識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學習,好奇心,對于知識、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釋宇宙之謎的一成不變的欲望),審美需要(包括諸如秩序、勻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于某些成人身上和幾乎所有健康兒童身上的對行為的完滿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審美需要是類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實現(xiàn)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需要(道德、創(chuàng)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xiàn)實的能力)。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
為什么總是對自己做的決定后悔,這是一種什么心理?
自己沒主見,辦事猶柔寡斷,總是人云亦云,對自己缺乏信心,事后了,還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后悔。若不改正,這一生都不能干成大事,當官的話,頂多是個三把手,因為你沒有獨當一面的帥才(即多謀善斷)。
應該是心里素質問題,當一些事情發(fā)生時,不去冷靜思考,而是讓沖動的情緒占據(jù)上峰,不經(jīng)大腦認真思考就做決定,這樣會讓自己總是在后悔,所以任何事情做決定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理性看問題、冷靜做決定,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總是活在后悔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心理學行為主義者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心理學行為主義者思想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