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特殊教育未來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特殊教育未來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如果是特殊教育??飘厴I(yè),未來就業(yè)情況怎么樣?
有前途
特殊教育專科就業(yè):
1、畢業(yè)生可到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機構、殘聯等單位從事教育教學、咨詢和管理等工作。
2、到普通中小學及幼兒園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
3、到各類兒童訓練及康復機構,從事體能、語言、心理康復等方面的教學及訓練工作。
4、到特殊教育科研機構或特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相關工作。
5、到新聞、殘聯、公安、民政、社區(qū)或其他社會服務部門從事手語翻譯或咨詢服務工作。
我認為,特教??飘厴I(yè)的就業(yè)前景非常好。 因為目前我國學這個專業(yè)的人比較少,大家對特教事業(y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特教是干什么的。 因此,隨著國家對殘疾人的教育事業(yè)越來越重視,它的就業(yè)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
社區(qū)在特殊教育(指自閉癥)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社區(qū)是指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社區(qū)的構成有人、地域、生活服務設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居民之間的社會關系。社區(qū)中的這些要素,都會對自閉癥的教育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了解自閉癥的人都知道,自閉癥孩子典型的特征就是:溝通交流障礙、社交障礙、狹窄的興趣及刻板行為。自閉癥孩子訓練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將來能夠融入社會,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然而這個小小的愿望確實那么的難以實現。對此,社區(qū)中的可以資源可以給自閉癥孩子帶來一些正面的幫助。
社區(qū)中的人,可以從不同層面去幫助自閉癥孩子??梢匀ヌ厥鈱W校或者自閉癥機構做志愿者,帶自閉癥孩子做游戲,給他們講故事,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去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可以為自閉癥孩子營造出一個接納包容的環(huán)境,平時見到他們多跟他們微笑,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遇到困難了給與適時的幫助。
社區(qū)中的地域以及基礎設施,可以豐富自閉癥孩子的業(yè)余生活。自閉癥的康復是終身的,因此孩子一旦被診斷為了自閉癥,他們一輩子都奔走在康復的道路上。因此他們的生活非常的艱辛和單調,而社區(qū)的的優(yōu)化可以幫助他們調劑一下緊張的生活。社區(qū)的基礎設施可以幫助他們強身健體,社區(qū)的場地可以為他們舉辦一些活動,這些都有益于自閉癥孩子的身心健康。
社區(qū)中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對自閉癥孩子也有很多積極的影響。社區(qū)中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樣一來,就給了自閉癥孩子不同層面的影響,這對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也有很多積極的幫助。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社區(qū)里的人、事、物都是教學資源。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讓特需兒童最終能融入社會。自閉癥兒童的核心障礙主要體現在社交人際不良和刻板行為上。
自閉癥兒童學習了生活自理或者社交技能以后,需要泛化到不同情景。社區(qū)里的人或者設施等等,可以給他們提供學習和練習的機會,將學到的技能在社區(qū)、在生活中運用。
不僅僅是自閉癥兒童,其他特需兒童也同樣需要社區(qū)資源。像有的特殊學校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就會注重社區(qū)本位。
特殊教育方面的創(chuàng)新有哪些?
4月2日,第十個“世界自閉癥日”,為提高全社會對自閉癥的認知,號召關愛自閉癥群體的“點亮藍燈”活動在水立方盛大開幕。活動當天,還舉辦了“第二屆特殊青少年發(fā)展論壇”,論壇以“融合教育、輔助就業(yè)”為主題,圍繞特殊青少年教育和就業(yè)的需求,探討不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維護特殊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力求為特殊青少年培養(yǎng)和發(fā)展提供平臺,促進互助共融。論壇上,北京市海淀區(qū)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王紅霞針對特殊教育融合發(fā)展、引領和創(chuàng)新進行了發(fā)言,文字實錄如下:
北京市海淀區(qū)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王紅霞
大家好,今天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癥日”,從這兩天的朋友圈分享,可以看出大家對這個節(jié)日的關注度比往年要大了很多。
今天上午我參加了另外一個有關自閉癥的活動,全國各地這一周之內,包括今天在內還有很多很多關注自閉癥的活動。我今天也特別高興,第二次來到水立方參加這個活動,尤其是參加這個特殊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我1995年從北師大畢業(yè),我工作生涯的前15年,屬于是專職的特教學校老師,最近這7年左右的時間,開始做融合教育這方面的工作。因此接觸到更多機構、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從幼兒園階段,小年齡一直到職高,甚至上大學階段的自閉癥孩子,是非常多的。
尤其到今天,自閉癥應該說被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人關注著。作為特殊教育的專業(yè)人士,我們公辦教育在做些什么?我們在思考什么?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就是融合發(fā)展、引領和創(chuàng)新。
我現在的單位叫北京市海淀區(qū)特殊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這個機構實際上是去年2016年11月8號剛剛掛牌成立的,但是之前有它的發(fā)展歷史,也有十多年的融合教育的經歷。融合是我們最初的夢想,其實它是一種最基本的形式。但是到了今天我想每一個人包括家長、孩子,還有社會大眾,我們關注的不是說能安置的問題,而是怎么樣更好提升質量?因此我今天圍繞融合這個主題,主要講講我們海淀區(qū)實踐的過程和經驗。
目前,我們特殊學校的殘疾學生是731名,在普通學校的是722名。那么這個數字基本上跟我們國家的統計數據是接近的,就是說一半的學生在特殊學校就讀,一半的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另外我們每年有50名左右的孩子是采取送教上門方式,因此海淀區(qū)特殊孩子的安置方式應該說是最嚴重的孩子是送教上門。稍微重一點的是在特殊學校里,輕度和中度在普通學校,普通學校也分普通班和資源教師的安置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海淀區(qū)一直以來,尤其是最近5年提出來的招生口號就是零拒絕的教育理念。
北京市教委也是從2013年以后開始提出來我們小學一年級的招生是零拒絕,意味著什么?只要家長愿意,這個學校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招收一個特殊孩子,在這個學校里就讀。
目前我們的情況是這樣的,這是不完全統計,因為有很多家長可能自己孩子有這方面的身心障礙,或者有這種特殊需求,他并不希望別人知道所以我們這個統計只是說家長自愿在我們這邊備案的是10多所的幼兒園,小學是77所,中學48所,普通高中、職業(yè)高中也都有,因此我們是140多所學校都在招收這種殘疾或障礙,或者有身心發(fā)展特殊需要的孩子。它的比例大家能夠看的出來,在全國來講也是非常高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特殊教育未來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特殊教育未來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