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子思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子思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子思子是啥意思?
子思子,又稱子思,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家孔子的孫子,名伋,字子思。他是孔子的兒子伯魚的兒子。子思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在“誠”的思想上有深入的闡發(fā),認為“誠”是修身之本、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他的學說影響了后來的儒家學者,尤其是孟子,孟子曾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子思的著作主要有《中庸》一篇,被認為是《禮記》中的一篇,后來成為“四書”之一,對后世儒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嗎?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tǒng)”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贩Q孟子求學于子思的門人,《孟子題辭》則稱孟子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受儒教祭祀。
是的。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庸子思哪里人?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魯國人。生于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是孔子學生曾參學生,孔子思想學說由曾參傳于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孟子提出了什么學說?
孟子提出了“仁政”學說?! ≌嗡枷耄骸 ∶献永^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qū)分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tǒng)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tǒng)治者?! ∶献诱J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孟子根據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献雍喗椋骸 ∶献樱s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著作有《孟子》。被認為孔子的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子思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子思教育思想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