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藝術教育屬于藝術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屬于藝術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美術學和美術教育的區(qū)別是什么?
美術學和美術教育不是同一領域范圍的,美術學涵蓋了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包含在美術學之中。
美術學實際就是我們大學里的專業(yè)稱呼,包括美術教育、美術史論的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是高校畢業(yè)以后從事美術教師、美術專門研究的高級人才。
美術教育泛指以美術為內容的教育,培養(yǎng)美術興趣愛好或者美術專長的兒童或者青少年,包含的繪畫,雕塑,工藝,設計,建筑,書法,攝影等,并通過美術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審美得到提高,培養(yǎng)一定的藝術觀念和價值活動,并促進了全面發(fā)展。美術教育也是一門專業(y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感受美和發(fā)現美的能力,與結合學生的成長和心理特點,來進行教育培養(yǎng)。
1. 在大學的學科里,美術學包括: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學、中國畫等眾多專業(yè)。 2.美術教育包括大學教育、中學、以及義務段美術教育,還有更廣泛的社會性教育。 3.美術學是學科,美術教育是具體的方法。
4.在國內高校填專業(yè)時,美術學專業(yè)一般就指美術教育專業(yè)。特別是師范類院校。我本科時的專業(yè)就是美術學,其實就是美術教育。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說的不對多多指正。
美術學是學好了為了自己,美術教育 學好了 是為了別人,當然 有例外,大體上我感覺可以這樣劃分,美術學是一個專業(yè)性的學術問題,需要研究,需要探索發(fā)現。美術教育則更多的需要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將自己的知識給予他人,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最大的區(qū)別。
藝術教育它包含些什么?沒有從小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對他的未來有影響嗎?
藝術簡單講就是美學,專業(yè)講就是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運用技巧、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chuàng)作出隱含美學的器物、環(huán)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等,是語言重要的補充方法。
藝術教育自然就是美學教育。
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各種培訓機構大都跟此相關,其實現在家長包括幼兒園、小學普遍對孩子的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單單是藝術表達的技法,而且更加的重視孩子藝術修養(yǎng)的錘煉,教會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一工具,去發(fā)現自我、表達自我。
事實上,真正懂藝術的人,往往也更能把生活過得更精致。
但是我想說,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講,藝術教育它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中也不是沒它就不行。
所以,如果你的小孩從小錯過了藝術教育,那也沒什么。人嘛,都是有長處有短板的,完全可以揚長避短,多在長處上下功夫,或者多發(fā)掘些別的長處,也能擁有精致的人生。
藝術教育它包含以文學、音樂、美術等為藝術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從小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僅從孩子的個人發(fā)展上來說,在對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從小沒有上孩子接受,但趁早意識到,讓孩子接受系統(tǒng)的美育教育也不算晚。至于說影響,會有一些影響,但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超乎想象。
馬云曾說過: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藝術,三十年后孩子們會找不到工作。
而美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個有5萬多畢業(yè)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結果頗感意外。
畢業(yè)1-5年的學生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yè)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yè)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系”,而畢業(yè)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
那么藝術的作用體現在哪里?英國教育部有這樣一個說法:他們培養(yǎng)的孩子的標準,要有優(yōu)異的學術成績,有出色的體力技能,有杰出的藝術修養(yǎng),還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識。
這里的“藝術修養(yǎng)”可不是學生畫得多好,這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運用美術這一工具發(fā)現自我、表達自我,這才是他們想要傳承給孩子的樂趣。
可以說,就藝術而學藝術,學到的是技能,受益一時,融藝術于生活,練就的是思維,影響一世。
藝術教育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啊,市面上能看到的一些興趣班基本上都包括了。幼兒興趣學習其實出于兩方面:
1補短板
2加強長板
什么意思呢?
補短板就是我孩子坐不住所以讓她去學畫畫,有定性。
加長板就是孩子喜歡畫畫,似乎也有天賦,所以想讓她在這方面加強一下。
不知道你看重哪個方面呢?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大內容。
學前兒童繪畫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兒童用各種筆、紙等工具和材料,運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活動。
手工制作在幼兒繪畫教學中的合理利用,對繪畫的興趣更濃郁了,使孩子們的小手更靈巧了,想象力和觀察力都能得到大大的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與審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飛速猛進。
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培養(yǎng)幼兒欣賞能力的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引導兒童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他們的美感經驗,培養(yǎng)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
擴展資料: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各階段幼兒的技能水平,從興趣入手
在選擇美術教學的內容時,首先要先了解該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該階段能夠達到的水平,并選擇合適的創(chuàng)作題材,當幼兒對題材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地配合老師,與老師互動。
2、嘗試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幼兒都喜歡欣賞不同繪畫形式帶來的不同的繪畫效果,所以,可以給幼兒欣賞許多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名畫或者范畫來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但是不能強迫幼兒必須與名畫或范畫畫得一模一樣,最好是能有自己的想象和想法。
幼兒藝術教育的范疇具體包括音樂、美術、舞蹈三類。
哲學家柏拉圖曾為家長輔助孩子做人生規(guī)劃提出一個建議:孩子在幼年時,應該側重美育,原則是‘單純’。這個時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確的信念’,慢慢再探討知識……”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兒童認知客觀世界是從感知覺開始的,而人的各種感知覺中視覺占主導地位。心理學、教育學都認為,幼兒時期是人的智力開發(fā)的關鍵時期,少兒時代是思維的發(fā)育階段,而進行藝術教育,是開發(fā)智力、訓練思維、培養(yǎng)靈感,提高少兒自身修養(yǎng)和氣質的一種有效方式,還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散性思維的提升。美國學者艾伯利斯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有利于形成一個有內聚力的社會”。藝術教育使人不僅僅了解藝術本身,還能更多認知和理解,由藝術無限延展的生活的各個方面。
對未來的影響:
“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藝術,我可以保證,30年后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馬云的這番話有些絕對,但并不是沒有道理。大家要了解到藝術不是藝術本身,而是整個人生觀。未來是屬于大數據時代,在某些領域機器已經能逐漸取代人類把一些程序化的事完成,未來人類和機器競爭的關鍵在于智慧、經歷、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上。而藝術教育的意義正是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上。這些孩子可以獲得的知識和學識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也是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因為從小沒有接受藝術教育可能在這些方面有所欠缺。
但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只要后天的努力,沒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變的,想想我們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哪些做出很大成就的人不乏有多才多藝之輩,亦不乏一些只有在自己擅長的地方能耀耀奪目。重要的是信心與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始終保持不敗之地。
什么是美術?什么是藝術?
美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美術一詞是近代從日文中直接引用的一個概念,是指造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等,當代又把攝影和書法也劃歸到美術范疇中。藝術范圍則要大得多,除了美術之外,還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門類。
美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
就人們的常識而言,繪畫屬于美術,美術屬于藝術。因此,把兒童繪畫看作藝術活動,兒童繪畫作品列入美術范圍似乎沒有異議。但是,有人提出為什么兒童繪畫作品不能夠成為藝術經典?才氣橫溢的小畫家其后未必能夠成為美術家!這一有目共睹的事實仿佛也在告訴人們,兒童繪畫雖然受到包括畢加索在內的眾多美術大師的高度肯定,卻仍然沒有登上人類文明的藝術殿堂。這確實讓普羅大眾感覺有些撲朔迷離、無所適從。社會如對兒童繪畫失去正確的判斷,將對兒童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造成消極的影響。
特別是進入21世紀,兒童美術教育受到空前的高度重視,美術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程,而繪畫自然是最為常用的表現方式。繪畫不僅是學校的課程,也是有條件的城鎮(zhèn)地區(qū)校外美術機構的追求。不少家長積極送孩子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兒童繪畫也是首選。如此“學美術”的熱潮讓人感到其后的實用、功利動機。繪畫對于美的追求因此與藝術錯位。學畫畫等于學美術嗎?學美術是否就是學藝術?這類問題在兒童繪畫活動中表現得似是而非,確實有討論的必要。
貌似美術的教育
我們將繪畫、美術、藝術幾個詞放在一起,視之類同、交錯使用,已經成為習慣而“熟視無睹”。即使如本文,這幾個詞之間也能夠相互替換。近年來有不少學者考證,“美術”是20世紀初從日本引進的外來詞,在歐美國家這個詞與“藝術”同義。中國漢字自古就有“藝術”一詞,其文字含義非常明確,《后漢書》稱:“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訂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辈⒆⒃?“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yī)、方、卜、筮。”而“美術”一詞進入中國則經歷了幾次“變臉”。它最初是一個集合性概念,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蔡元培、魯迅等人寫下的《美術的起源》、《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等文章都是作這樣的表達。但是,隨著西方國家“藝術”一詞輸入,“美術”一詞含義也發(fā)生變異,一度與“圖畫”含義等同,至今仍有不少人視美術為繪畫,甚至1956年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還稱為圖畫教學大綱。后來,“美術”一詞逐漸定位于造型藝術、視覺藝術,將繪畫囊括為家族成員之一,盡可能區(qū)別于“藝術”一詞。由此看來,繪畫、美術、藝術這幾個詞在中國混淆使用有歷史淵源,但是同屬于一個活動范疇卻也沒有異議。
再來看兒童繪畫是如何進入美術領域的。需要說明的是,本文論及的兒童繪畫不包括如西班牙畢加索、中國王冕那樣的早熟兒童作品,屬于傳統(tǒng)文化模式標準選擇的。本文談及的兒童繪畫是處于各種美術教育環(huán)境中、每個兒童都能夠參與的繪畫活動。這樣的兒童繪畫在歷史上不入藝術的“法眼”,本來就沒有進入美術的領域。但現在各種兒童繪畫作品的展出和畫冊出版卻與美術領域的其他門類不相上下。事出有因,首先,將兒童繪畫與藝術拉上關系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肇始于科學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發(fā)達。當很多心理學家將研究的目光聚集于兒童時,19世紀末的歐美各國出現了兒童研究的熱潮,許多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如意大利人里奇出版了《兒童的美術》(1887年),法國學者柳克相繼出版了《某一個兒童的描繪》(1913年)和《兒童的繪畫》(1927年),后來又有美國學者諾達對兒童繪畫的分析、出版了《兒童畫的發(fā)展過程》。通過這樣一場兒童美術研究運動,心理學家對兒童繪畫作品中的造型和色彩進行觀察、分析,揭示了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及其與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關系;同時,還發(fā)現了兒童繪畫與人類原始藝術之間的某種聯系,甚至能夠解釋藝術發(fā)生學的一些問題。這也許是兒童繪畫和美術第一次拉上關系。此后,西方的現代藝術運動強調創(chuàng)新和多元,現代藝術家從兒童藝術中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表現對接之處,兒童畫最終與藝術大師的作品成為同構物。兒童繪畫于是與原始藝術、民間藝術一道,成為了美術的一部分。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還是回到兒童繪畫研究本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屬于藝術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屬于藝術嗎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