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思想愛的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思想愛的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柏拉圖學前教育思想主要內(nèi)容?
、著作
柏拉圖是古代西方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最大的代表人。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堪稱是三個里程碑。
2、教育目的
教育首先培養(yǎng)的是哲學家,武士的培養(yǎng)次之,而農(nóng)、工、商的訓練則放在最輕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顯地反映出柏拉圖教育思想的貴族性質(zhì)。培養(yǎng)哲學家是為了讓他們?yōu)閲曳?,所以柏拉圖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3、教育的階段。
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yǎng)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件大事。理想國內(nèi)對兒童施行公養(yǎng)公育。嬰兒出生就被送入國立養(yǎng)育院。由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的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xiāng)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外,還學習算數(shù)幾何。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被挑選出來的青年要能將學過的課程加以綜合,以考察他們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把第一次挑選出來的人進行再次篩選,篩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煉。50歲時接受最后考驗,從事管理國家事務并繼續(xù)硏究哲學。所以7-50歲都接受教育,這是終身教育的萌芽。
《朝花夕拾》中魯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談談你的理解?
《朝花夕拾》是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它記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不僅飽含著對親友師長的懷念,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兒童教育觀念,在反復的閱讀中,我越發(fā)深信這一點。
教育要呵護孩子的天性,并順應天性引導孩子學習。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天堂,他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在被送到三味書屋后,他對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那種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怪哉”蟲十分好奇,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可當他去問先生時,卻被知識淵博的先生很不高興地用一句:“不知道”打發(fā)了,先生不僅“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讓少年的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所有的孩子都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心,這也是孩子求知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好奇心,引導他不停地去探索更新的世界,去獲取更多的知識。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謝謝邀請!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論語》以”學習“為中心貫徹始終的卷首三句話來概括: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孔子認為學習是人應該持之以恒,溫故知新,貫徹終身的大事。人的思想、認識和能力來源于學習。精神、信仰和品格塑造來源于學習。學習包括兩個過程:一是終其一生從書本上的理論學習,二是不斷反復的社會生產(chǎn)勞動生活科學研究的實踐認知。其次,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往往是口口相傳,能夠得到外界知識當然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明孔子并非閉門造車,認為學習的進步提高與開闊視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密切相關。最后,孔子對于不理解學習是一種可以怡悅身心,快樂高興的人的非難、冷嘲熱諷不但不感到慍怒和悶悶不樂,反而以君子的坦蕩情懷,學習的模范作用影響誘導他人。
總之,因才施教,隨遇而化是老師授課之道?;畹嚼蠈W到老,孔子是我們的榜樣。和學習的對象、事物朝思暮想,心靈神交,才能心無旁騖,出神入化,理解透徹。學而身心怡悅并快樂著是學習帶給我們的美好體驗。人與社會的和諧在于人與人相互學習、借鑒,真心相交,朋發(fā)相處,而得以溝通情感,理解彼此思想,化解矛盾是非。學習是提高個人,集體,民族和國家整體素質(zhì)的唯一有效途徑,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和智慧之源,也是教育的本質(zhì)所在。
這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思想愛的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思想愛的教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eipo1688.cn/post/9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