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儒學思想的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儒學思想的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儒家思想的利與弊如何傳承?
一、優(yōu)點:
1、道德精神:“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朝聞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堅毅的人格、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尊老尚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人生準則。
2、現(xiàn)代價值: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團結;以人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和為貴”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禮讓為先、睦鄰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使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缺點:
1、“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迷信思想。
2、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維系專制統(tǒng)治與等級社會,壓抑人性,鉗制思想,阻礙了科技的發(fā)展??傊覀儜【A,剔其糟粕,傳承中華文化。
儒家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一是研究和教育。因為作為需要弘揚的東西必須有其適用性和正確性。儒家思想是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思想體系,必有不適用于我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方面。因此,對儒家思想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弘揚儒家文化的基礎和前提。弘揚,就是大力宣揚。一種文化要得到弘揚,群眾,或者說弘揚對象的認同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才能讓他們接受或者進一步運用儒家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與流傳離不開人民的理解和認同。
二是宣傳。宣傳當然包括國內和國外,包括國際交流、教育、成果展覽、文物展覽等等方式。
儒學教育提出的三大目標?
中國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標是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三大目標:《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是人與生俱來的善性,但這種善性必須經過不斷學習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大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要使人的“明德”發(fā)揚光大。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使自己始終保持向善之心。
2、“親民”即“泛愛眾而親仁”。人不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還要將這種向善之心推廣開來,去親愛廣大的民眾。朱熹將其改為“新民”,解釋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舊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3、“止于至善”,也就是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簡述儒家思想影響科舉制的過程?
科舉制是儒家思想衍生出的。自科舉制產生,教育下移,改變了士大夫做官的局面,經隋煬帝隋文帝的進士科,成了普通百姓做官的途徑。
科舉內容大多考的是儒家作品,在唐代發(fā)展到鼎盛。
尤其是在明清時代,科舉內容變成了八股取士,也就是規(guī)定的儒家作品,這一做法,嚴重束縛了學士的思想發(fā)展,但是卻對帝王的封建思想專制起到了積極作用。
所以,辯證的看待科舉制,它有其存在的理由,是儒家思想的繼承。
儒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是什么?
因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董仲舒又對儒學進行發(fā)揮,提出“大一統(tǒng)”理論,適應了西漢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占據統(tǒng)治地位. 另外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即使在面臨挑戰(zhàn)的時候(佛、道入侵)也能及時調整,不斷豐富,緊跟時代的變化.
先秦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
1孔子,提倡仁愛,禮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鬃犹幵诖呵飼r代,社會變化,尚未動蕩。
2孟子,提出來舍生取義,人性向善。孟子處于春秋戰(zhàn)國之間,社會已動亂,需要用義力補充仁愛。與墨家接近。
3荀子,處于戰(zhàn)國時代,社會劇烈動蕩,認為人性本惡,須用外力矯正,與法家思想接近。其學生李斯,韓非子,已是法家。
總之,儒家哲學是解決當時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與墨,法思想融合,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儒學思想的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儒學思想的教育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